<文: 曾郁卿,光點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暨首席企業教練>
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與朋友相約見面,老是不能準時的他,總是有許多的藉口、理由與原因;譬如塞車、下雨、還是臨時誰又怎樣了。
年底績效考核時,總是有些同仁帶著一堆的理由、藉口與原因來解釋他去年的績效為何沒有達成;什麼濟景氣不如預期、員工不穩定、其他的專案花費太多時間等等。聽到這些時,您的心理有何感受? 您接受這些理由嗎? 還是您內心不能接受,卻表面表現同理。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物是我們「能控制」的,有些是我們「不能控制」的,有些是「我們能控制卻以為不能控制」的。教練的工作就是在協助客戶挖掘那些「能控制卻以為不能控制」的部份。塞車、下雨是我們不能控制,提早出門卻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不然一遇到塞車、下雨,全世界就將失去秩序;景氣如何我們不能控制,提前週全思考預防的策略這卻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不然怎會有一些組織在景氣不好中仍然持續賺錢。一個人或是組織走向成功與失敗的差異常常就在這裡,當遇到挑戰時,選擇「解決問題」的一方走向成功;選擇「解釋問題」的人走向失敗,差異在於您「選擇的『焦點』」在哪裡。
習慣在生活中為失敗找理由、藉口的人,天天都在找理由與藉口,他們在生活中花很多時間找有創意的理由與藉口來讓別人能表面接受,他們可能沒有留意到自己未來的信用會因此被打折扣,他們僅在意每次是否可以順利解釋過關。在家裡,父母家人的包容或是忽略,這些人或許暫時過得了關;在學校,滔滔不絕的解釋或是強辯恐怕也只會造成朋友越來越少;出了社會工作,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藉口與原因,輕則老闆不再委以重任,重則可能失了飯碗。
企業中的「教練型領導」需要具備能力區分出同仁未能達成績效的原因中,有哪些是屬於「能控制卻以為不能控制」的部份,這就是所謂同仁信念上的盲點。很多時候,由於同仁信念上的盲點,產生了自我受限,將事情的失敗怪罪在非自身可控制的外在因素上,他們的語言中常常存在著「不得不」、「沒辦法」、「沒可能」這類字眼。教練型領導若能有效協助這些同仁找出自身的盲點,引導同仁重新評估情境,展開新的可能性,尋找更多的方法,才有機會真正的協助同仁發展能力,最後促進組織績效的成長。
選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的人,視挫折與困難為理所當然。在面對挑戰時,他們大多能週全的思考,以最終能達到目標為原則,在過程中不斷的找所有可能的方法,來調整自己。他們常常會思考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來與主管討論,而不僅僅只是帶來頭痛的問題而已。想想,倘若您的團隊中充滿著僅會帶來頭痛問題的同仁,您大概每天都在疲於奔命的為同仁解決他們該解決的問題吧。又倘若團隊中大多會帶來解決方案的同仁,您大概可以體驗到一種輕鬆且卓越。現在就檢視自己,您的團隊同仁目前呈現的狀態為何? 是前者,還是後者。若是前者,不要再花時間解釋了,想想您要的團隊願景目標,趕緊花點時間去想解決的方法吧。
態度是一種選擇,您可以當下就改變您的選擇,從「解釋」問題到「解決」問題。下次團隊開會時,開始留意參加會議的同仁,是大多選擇在解釋還是解決問題,待您評估完,您大概也會知道這個會議有什麼績效可以期待了。
教練反思問題:
1. 你最近一次沒有達成目標的經驗為何? 原因是什麼? 是你自己造成? 還是他人?
2. 這些原因是真的無法事先預見或是有效控制嗎?
3. 如果再給您一次機會,您會有不同的策略與方法來進行,以確認這個目標可以達成嗎。
4. 回想人生,到今天,您的人生大多是受他人影響,還是您影響他人?接下來,可以有所不同嗎? 您現在就可以做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