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e大鮮活電子報第146期管理專欄)
文/曾郁卿
在這幾年執行企業教練服務歷程中,很多時候,我都有機會聽到這些高階主管感嘆,同仁沒有工作熱誠,很難叫得動,不願主動思考;抱怨為何這些同仁無法跟他們自己過去年輕時一樣的賣命。面對這樣同仁的狀態,這些主管們很無奈也很受害。
如果您也是主管,您大概也有著跟他們類似的體驗,類似的情境也發生在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抱怨上,他們常說,現在的孩子都跟我們以前小時候不同了,越來越不能理解他們現在是在想些什麼,這類對話也不陌生。
無法避免的,這個世界正在改變,而且正在以飛快的速度向更多的『不安定性』與『不確定性』方向在改變,不管此時此刻您有沒有這份體驗,它都正在發生,而且越來越無法預測。這些『不安定性』與『不確定性』,讓現在的領導者與做人父母親的,都被迫要面對一種殘酷,就是那些過去自己認為很成功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模式,都漸漸無效且不再那麼理所當然。持續在抱怨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越來越不一樣,怎麼都聽不懂我們說的,這樣的抱怨似乎沒有產生太大的效益。有趣的是,大家都知道無效,但大家都還是不斷的掛在嘴上。
世界改變了,作事的方法也要改變,管理的人不同了,領導者持續使用過去的方式進行管理,怎麼可能還會一直成功,許多領導者有這樣的盲點,希望透過同樣的方式,有一天能達成不同的結果。有些領導者認為要改也是同仁改,怎麼會是自己要改。然而,倡導改變的是領導者,領導者卻自己不想改,這不也是很弔詭的一個想法。
企業教練的歷程,就是協助領導者願意先行改變,透過自己的改變催化整個團隊的改變。領導者最迫切需要改變的其中一項,就是不要再強迫同仁使用你的方法。您深深知道,您過去成功的方法,已經再也不是保證有效,同仁如果長期不思考,每次都被迫採取您的方法或是習慣來跟主管要方法(懶得想),有一天,主管給的方法失敗了,大多同仁不會認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他們會說,老闆的方法也無效。在我這幾年的企業教練經驗中,我常有機會聽到這樣的故事。
不再給同仁方法,那要如何提供同仁協助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以下是我在做企業教練時,提供給客戶參考的一種方式,教練型領導可以使用的四個提問步驟(要什麼、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之所以稱之為教練型領導,是領導者採用的企業教練的非直接取向 (non-directive approach),透過問問題的方式來協助同仁找到它們自己的有效方法,在此與您分享。
當同仁在遇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來尋找您的協助時,你不再立即提供你的建議,改以用以下的四個有效提問,協助同仁,打開思維,讓他看見自己的問題與困境,進而找到他自己的解決方法。
1.要什麼: (釐清目標)
要什麼是關於一開始有此任務時,必定有一個理想或是目標。當任務失敗或卡住時,協助同仁重新回想這個任務的最初目標為何,我們做這個任務想要創造的理想為何? 我們之所以展開此任務的目的為何? 重新與同仁釐清與確認任務目標。
2.是什麼: (反映現狀)
目標重新釐清與確認後,協助同仁檢視目前的現狀為何,失敗或卡住的原因為何?是太快了?太慢了?還是根本偏離方向,現狀與目標根本已經南轅北轍了。
3.為什麼: (改變態度與方法)
檢視完現狀後,協助同仁探詢,到底任務執行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造就了這個現狀?徹底找出造成現狀的關鍵因素。關於其他人的因素有哪些,更重要的是協助同仁找出自身出現了哪些有問題的態度或方法,造成了現在的失敗或卡住。
4.做什麼: (行動計畫)
最後,透過尋找出為什麼,同仁看到需要調整與改變的部分,領導者接著邀請同仁針對自己與他人需調整的部分,產生積極的行動計畫。畢竟,勇於認錯,永不改過的同仁,是無法改變任何結果的。
這樣的四個有效提問的流程,不僅可協助同仁自發性的找到工作上問題解決的方式,更可啟發同仁開始在自己的生活上,開始凡事都有清晰的目標,也知道工作的價值與方向為何;在做事的過程中,隨時檢視自己的態度與方法是否與目標有所偏離;即便看到有所偏離時,也願意負責任自己找出方法,不斷的嘗試,直到任務達成。
這樣的提問方法,一樣可以適用在孩子的教養上,透過提問,引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思考能力,培養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讓他在未來的人生裡,擁有自我選擇、自我思考與自我負責任的能力。同仁與孩子在以清晰目標為前提的指引之下,啟動思考,提升自我覺察,在生活與工作中隨時做正確的選擇,並對自己選擇後的人生負責任。
(作者為光點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暨首席企業教練)